編輯導語:“長期主義”對于每個人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有些人認為“長期主義就是堅持”,有的人認為“長期主義是你投入做一件事之后未來的變化”等等;本文作者分析了普通人的“長期主義”,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長期主義不僅僅表現在“堅持”層面,是一個結合自身愿景,躬身入局,把自己融入并行動的過程。
很多朋友談論長期主義,他們分別從不同維度闡述了自己的看法,比如“創業者”認為,長期主義就是堅持一件正確而困難的事情,長期投入;最后隨著邊際成本越來越小,獲得讓團隊“增值”的過程。
也有的朋友認為,長期主義應該是“價值的體現”,一件事情的堅持能不能在5年,甚至于10年后給身邊的人,社會帶來“進步”;這顯得格外重要,不然就不足以“長期投入”就算不上“長期主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隨著身份的不同,理解與定位也有所不同,也有個人朋友認為,“長期主義就是簡單的堅持”。
比如餐廳洗碗的阿姨說,長期主義就是“做好現在的工作”,獲得一份收入,如果能夠穩定好幾年,自己升到一個領導職位也算是“長期”的一種吧。
有人問我怎么看“長期主義”這個豐滿有力又充滿現實骨干的詞匯,在當下的年輕人眼里,我認為的長期主義是一種“個人資產”與“自我成就”的體現。
簡單的理解就是——自己能不能發現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然后結合自己未來的愿景,躬身入局,把自己融入,長期AII-in,讓自己成為解決問題的變量,不斷讓自己肉體本身靠近“內心想要的那個自己”的樣子的人。
一、“先談談短期主義”
短期比較容易理解,我把它比作為“階段性目標”,比如公司角度為了完成某件事情,然后從外部大企業引進階段性高薪人才,解決階段最重要的任務。
短期的多數特性是“少培養”、“直接上手”、“快速變現”、“注重速成”,這幾個關鍵詞用在多數方面都可以進行對號入座。
1. 短期當中的“機會成本”
比如一個人陷入了資金的窘迫中,他需要“快速的回籠資金”,就會想到聚攏資源、減少投入,“快速變現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達到現金的極速回流,解決“當下的困擾”。
短期主義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要根據每個人的階段,去做定義與理解,短期當中也有負面教材,比如部分是“急功近利者”。
往往特征表現為注重“機會成本”大于“長期投入”,我們身邊多數人都會遇到這樣的“患者”,不管互聯網什么風口來了,他們都喜歡參合一下。
前幾年風口一時的“比特幣”他趕緊買,“P2P火爆時的趕緊投資搞理財”,房價上漲時的趕緊炒房等。
沒有對錯之分,從本質角度出發,往往這類人群他們忽略掉了“開墾、種地、播種、施肥、澆灌、培養”的整個過程,直接就想收獲豐碩的果實。
換句話來說,注重于“機會成本”較大的一類人群,總是有部分幻想的心理,他們期待著發一筆橫財,割一波大的智商稅,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實現“財富自由”。
但往往中間的“概率事件”過多,可能有那么幾個小概率得逞;而大概率都是失敗的,這也是“這類風口為了塑造案例”讓更多的人入坑的道理。
從事情的本質角度理解,可能這類人群根本沒有搞懂“行業的本身”,也只不過是看到了當下的風口。
所以,從市面上看,這是一種二八定律,多數“注重機會成本”的人,往往最終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那些看中機會成本并加上長期在某個領域AII-IN的人,卻更容易成功。
2. 短期當中的“速成效應”
短期階段的另一個核心更注重于“速成”,從字面理解速成,就是想快速達到,快速成功。
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經歷“速成”的思維階段,當投入一件事情跌入谷底后,就會經過反思,認為凡事不是速成就可以達到目的的,也就會放棄所謂的“急功近利”。
速成和“效率慢”是兩種區別,速成在于渴望成功,效率慢是在于“拖延”。
在工作中,比如有些人渴望快速達到升職加薪的目標,總是心急火燎,總覺得自己才華橫溢,被淹沒,配不上目前的崗位等。
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多見,在一個崗位做了半年甚至一年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可以挑戰“更大的職位”,甚至于“懂了皮毛,就認為什么都會”。
最后卻發現自己好像“自己只是停留在表層”,卻忘記了自身更應該關注的事情。
太想短期“達到某個目標”,核心是因為自己沒有冷靜想過一生足夠長,有很多小事需要經歷;而這當中的每個小事,本質都是一個臺階,都是需要經歷的事情,只有做好每件小事的積累,才會有大事的慌而不亂。
就像爬山中的多數人一樣,有很多人注重長期的身體鍛煉,他們深刻認知到爬山的路應該一步一步前行,不是一次就可以跨越幾個高山的;即使一天可以跨越幾千米高山,第二天“身體也會吃不消”。
對于一個沒有經過鍛煉的普通人來說,如果一路狂奔,終點目的太強,想幾步就登上山頂,后續必然會給自身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甚至于傷了“元氣”。
到了后期回首,卻發現“只緣身在此山中”,短期行為中的機會成本與“速成效應”的本質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清晰的認知到自身的“使命”在哪里。
沒有使命,就無法建立長期主義的信念,但又很想成功,所以就會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注重“速成”,如果做了不成就會放棄,最后沒有一件事情是堅持長久下去的。
二、“短期的死循環”
某些層面來說,短期更讓人心里不安,因為缺少了種植、澆灌、施肥的過程,所以一心就想收獲果實,如果沒有得到,就會讓自己陷入“巧取捷徑的心理中”。
這種不走正直路線的行為會讓自己產生“焦慮”,因為焦慮的本質是因為預期沒有達到,所以就會產生對身邊的一切不滿,或者心理覺得不可控;比如人、團隊、環境、待遇等,于是多數人就會很難沉下心去克服每一個當下的困難。
1. 不確定性的短期更容易“焦慮”
我身邊認識的一個創業者,每次和他交流學習,我總能聽到他“超前的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和自身業務又明顯的像“自行車配置了奧迪的腦袋一樣”。
怎么理解呢?就是欲望太強,短期想要的太多。
但是每個想法似乎都不愿意去“深耕”,讓團隊去深耕了如果當下看不到效果,立馬停下去做下一個,感覺總是在三天打魚兩天嗮網的做不同的測試。
前些日子聊天,他讓我幫他找”投放渠道的問題“,說自己因為業務的發展快要崩潰了,我問他為什么,他說自己一直在發愁“用戶增長”、流量的問題。
記得當時我就詢問他“你的用戶運營閉環模型有沒有做好”,是不是一直是漏斗狀態呢?要是這樣即使做太多的“廣告投放”,也無濟于事呀,前面燒錢,后面留存更差。
后來聽他說,仔細反思了下確實如此,從用戶的首單體驗,到二次基本就沒有復購——這也說明“用戶體驗路徑沒有做好,其次就是產品的優化,活動跟不上”,還有就是用戶沒有做私域精細化的運營。
經過團隊開會反思,才認知到這些“本質層面”的問題并不是“找渠道,投放增長可以解決的”;讓用戶付費的理由有很多,但是讓一個用戶長期留下的“理由”只有一個,就是“站在客戶角度做體驗”。
從上面我朋友的這個故事來看,不確定性的短期是非常危急的,它會讓人陷入“焦慮”的狀態中,他算是成功意識到核心問題本質的一位;但是現實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意識到,尤其是對“意志力不強的人”。
那么,不確定性的短期,為什么很危險,容易讓人焦慮呢?
首先當一個人為了短期目標事物而急功近利的時候,這個人本質就透支了“獎賞心理”。
他肯定是幻想著這件事情我只需要投入一天,甚至兩天就能賺多少錢,滿足多少喜悅,才去為了“這個短期目標而行動”。
不妨你來思考,此時“這個人的心態就發生了變化”,比如寫一篇文章幻想著得10萬+的閱讀量,帶來多少朋友的關注,但寫出來的結果卻是幾百閱讀量,你說他的心里會不“暴躁”么?
最后導向可能就變成了“寫了有什么用”、“也沒有人看”、“又沒有任何收益”,不做了。
這就是典型的“預期達不到滿足”、“透支了成功的喜悅”,而產生了“焦慮”;陷入焦慮后,放棄,尋找下一個機會,下個機會做不好,就下一個,這就進入一個無限的死循環游戲,循環會讓自己朝著“快速崩潰”的路,不斷增強。
2. 焦慮容易讓人進入“崩潰的邊緣”
短期目標失利,加上沒有長期主義,一個人就會產生焦慮,覺得這個世界很多東西不可控,沒有安全感;然后他就不會有太多心思去冷靜自己,于是乎就無法全身心的去投入一件事或者工作中,甚至會產生非常多的“抱怨”。
從個人成長維度,抱怨又會給“成功”帶來更大的阻力,最后可能因為短期目標的成功變得遙遙無期,促使自己“愈發的焦慮”。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焦慮讓人進入“崩潰的邊緣”的過程,這么持續的演變下去,最后自己就可能會變成一名“嚴重的抱怨者”。
公司招聘的過程中,我看到很多的簡歷是因為今年環境整體的影響,造成了很多工作1-2年的實習生,辭職員工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機會,而最終待在家里。
面試的時候,我經常會問到他們“待業的時候會做什么”,來判斷一個人心態上面心理的承受壓力有多大,經過大量的觀察給我的反饋,基本會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是如果沒有“面試機會,自己就會做些額外的事情,讓自己增值”。
比如拍vlog,看書學習,報培訓班,寫作復盤提升自己,并拿出案例給我看,另一種是“環境不好,待業的時候就好好休息游戲,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大量的數據調查證明,其實那些“無所謂的人,表面看似瀟灑的人”會更容易進入崩潰邊緣,他們會懷疑自己的人生,我身邊認識的一個朋友就是這種狀態。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如果長期不做事,加上外界信息的影響,他的心理就會發生變化,慢慢的從舒服狀態變成“不確定”狀態,從不確定性狀態到“懷疑自我”。
懷疑自我加上長期不做事,即使有一天做事了卻發現“跟整個社會的節奏或者工作節奏有點脫節”,讓做一份表格,寫一個計劃都會“手生的無從下手,不知道從哪里開始”。
愈發的焦慮,就會讓自己愈發的急功近利,然后想著快速的“找機會”,可能就會選擇海量的投遞,或者找朋友推薦的行為;既無法在自己預想的時間內達成想要的目標,同時也不能放棄,然后還要進行。
日復一日你會發現,這類人群就會養成“嚴重抱怨的壞習慣”、“對什么都提不上興趣”、“覺得自己做什么都無所謂”;于是自己的心態就會發生“嚴重的變化”,這些變化就很容易讓人進入崩潰的邊緣。
因為沒有“長期主義的核心目標”,找不到一件值得長期投入的事情,短期的目標,預期計劃一旦被打亂,破滅,所以只能“荒廢著”。
3. “短期”的人更猶豫
在工作中人們常說,人就是機器,你的到來是“推動企業”組織前進的一份力量,當力量貢獻完了,也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除非你是“核心團隊一員”。
你不用太努力,這兒不屬于你,公司又不是你家,這么奮斗干嘛;每當別人給我說這些話的時候“我總是心里莫名的開心”,我的開心是來源于他們在工作上的投入,讓他成為了一個”猶豫的人”,從而他的進步變的非常的慢。
猶豫的人一般都沒有“長期主義”,要么就是還沒有想清楚,就覺得當下的每一個付出不能吃虧;所以他們在工作甚至于做事的時候很難全身心的投入,這類人似乎總算是在“等待著什么”,比如領導的一個承諾,升職加薪的可能。
但在“獲得這些可能前”,他們都是以“條件先行”,及時領導給出了條件,這類人也無法在這些許諾前完全的投入一件事,因為他們缺少“長期主義”在不確定性里面活著。
而另一種猶豫的人呢,是因為太過于“理想主義了”,就像是自己“踏上了一條船”,可是又擔心這條船行駛的方向和自己想要人生規劃,職業發展不太一樣。
但是呢,也無力的去改變,于是就是邊走邊看,一直湊合著,等待著,如果有好的機會,自己又跳其他的船。
這群人即無法徹底放棄自己初心想去的地方,但是又因為現實的影響,又無法決定是否改變,因為沒有長期主義要做的事情,于是就這樣“猶豫著”。
我身邊有一個好朋友,他從事旅游行業,因為今年環境的影響,沒有太多的旅游項目,所以只能待業,然后自己又迫于閑不住,加上旅游行業的不確定性,他就找了份“工作”,湊合的干著。
他跟我分享說,自己的湊合讓他隨時面臨著焦慮,一方面來自于不是內心想要的,一方面又迫于現實壓力無法回去;這致使他無法全情的投入當下,感受當下,而又無法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
缺少長期的目標,短期的猶豫會讓自己“腳踏兩只船”。
最后可能哪個都做不好,“很多人正是因為把短期想的太簡單,也就沒有在一件事上抱有長期的信念”,這樣最終卻不知耽誤的是自己。
所以每個人都應該擁有“長期主義的意識”,而這個長期主義是有一個屬于自己長期奮斗的目標之上。
當有了清晰的目標,你會發現,那些短期也就不會成為自己的阻礙了,也不會被各種情緒化,階段性困難所纏繞了。
三、“長期主義前身”
我認為長期主義是基于“個人成長”之上的,如果一個人連持續的學習力和進步都沒有,那就無法談長期主義,對于普通人從眼前角度來說,個人長期主義不仿換一個簡單的詞匯來形容,那就說是“你有長期目標”嗎?
可能多數的人會回答,我有,比如三年內買輛車,買套房,甚至于五年內做上個副總裁等職位;這些在筆者看來,確實是目標,但都不算長期主義的目標,充其量是一個“短期的目標”。
個人角度的長期主義應該是想明白一件事,堅持做,持續的做,并且融入將這份快樂與職業融合為一體;好比終身學習就是長期主義,終身寫作,也是長期主義。
1. 理解事物隨著時間發展的走勢
在智遠看來,長期主義的長期,不是自己堅持時間的長短,而是事物發展隨著時間的波動周期;它應該是一個邊際成本效應,隨著產量的增加,自己投入的時間,付出的精力越少,反而帶來的倍增數越大。
你要把一件事物理解成,它只是在“時間維度”上不斷發生變化,而時間只是一個橫軸的數字標線而已。
比如一個人有新的idea、創業、融資、崛起、擴張、成熟、IPO、第二增長曲線、第三曲線——整個的鏈條,就好比人的生命,股價一樣,一切都在時間這個維度上進行。
而在時間上,這張牌能不能打好,選擇的項目,所做的事情夠不夠重,對于前瞻的趨勢判斷夠不夠準,能不能在市場碰撞出火花,能不能夠形成邊際效應,就非常的重要了。
當中的核心就在于“學會識別這個事情”在時間上的走向。
要知道,所有的事情是隨著時間走下坡路,還是上坡路和“投入的大小周期”,人看到的視野是非常重要的,這也就涉及到“選擇所做事物的本質因素”。
我經常會看某個股票的波動值,然后會把它拉近幾個月的的維度觀察,你會發現,如果時間軸是定式,那么股票在這個定式上呈現的狀態就是“每個小波動組成”。
這每個小波動,本質就好比自己“長期要做的那個事情”,中間忽高忽低,跌跌撞撞。
但是它不是線性的,而是像PDCA一樣,不停的循環,滾雪球,越來越大,但是在時間這個周期上,它什么時候爆發,則需要市場給予的機會了。
一個人如果想成為“長期主義者”,首先要找到“第一曲線”,這個第一曲線最好是供給成本很低,看透這個事物隨著時間發展的脈絡,然后自己才知道從哪里下手,往那哪個方向發展。
其實“長期主義”看來更像是一種方法論,而它的內功所在便是個人做某件事的“價值觀”,“使命感”的體現,你只要守住了自己做件事的使命,每天堅持投入小事,就會發生不同的效應。
2. 分為不同的“周期”去實現
長期主義是建立在識別了某件事物有一個好的發展之上的基礎上,再去投入,那么我們就要思考這個“長期”什么時候才是最終點。
就比股神巴菲特,他作為一名價值投資者,總有一天會把自己的股票給賣掉吧,所以對于長期主義來說,也是有“階段性”的終局的,而這個終局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拐點”。
一件事情的投入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周期,是有很多個小周期組成,就像愚公移山一樣,他需要階段性去解決問題,但是在前行的過程中,我們卻很難判斷他在拐點在哪里。
比如股票,你也不知道它什么時候是“賺的”,它什么時候是虧的;這也就意味著在“橫向時間軸上”股票的走勢像一座山一座山一樣,跌宕起伏,但翻過幾座山之后,總有一座大的在等你。
所以,在短期主義人的眼里,翻過的每一座小山可能都會讓自己“暫停”而不愿意前行,在長期主義的人看來,這只不過是前行中的一部分而已。
所謂的長期主義,是貫穿“周期”的能力。
他能夠從從20年,10年的角度去看一件事情,然后在回到現實看當下,最后在前行中,也就會忽略掉那些“階段性周期”的困難了。
四、尋找自己的“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不是簡單的用“周”來衡量的,他應該是追求單次動作最終累加出來的“精彩”換算。
要是按照投資角度,那就是追求“大概率的勝率出發”,所以對于普通人追求長期主義,最應該思考的是“一件事情的投入”能不能成為我的資產。
資產其實很好理解,短期靜默,長期指數型增長,市場是波動的窗口,也是引起“量變”到“質變”的關鍵點。
那么如何尋找自己的長期主義呢?我認為有這幾方面可以僅供讀者思考:
1. 讓自己的認知持續迭代
所有的長期主義都是建立在“自我認知”之上,如果自身的認知不能夠持續的迭代,也就意味著我們看事物不能直接看到本質,就不能比別人看到的視野更高,
就像那句經典的語言,“半秒種就能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輩子都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完全不同”,所以“學習力”應該排在第一位。
學習力的第一步首先要“懂得思辨”,思辨就像一個PDCA的循環,是推倒從來,優化迭代的過程,比如“一個好的作家需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
對于初學者來說,看到的可能是寫作的能力,中級者來說認為是“方法論”,如何寫出暢銷書的問題,對于高階者認為作家是需要不斷的總結、學習、感悟的,而上升靈魂人物可能認為,要有觀察事物本質,洞察的能力。
學習力的持續迭代,會讓自己的思考讓“積木”一樣,不斷的堆積迭代,每一次的堆積本質都是“我認為正確”;但又被高手瞬間推倒,然后覺得對方好有道理,最后摩擦,碰撞出一個更高的“認知力”。
當然普通人提高認知力還取決于“經歷、經驗、時間”三個維度,沒有經歷夠足夠多的經歷,認知力也是不可能瞬間提升,經驗在過程中是提升能力的一部分。
其次就是“大量的閱讀、寫作、與執行”——閱讀是成長最快的一種捷徑,我們可以通過別人的思考,來提升自己的認知視野。
從而懂得某個道理后,進行執行練習找到規律,寫作是內化的過程,能夠讓自己更有效的去復盤,寫不出來,本質是因為“學習太淺薄”。
與比自己高一個臺階的人學習也是一種提高“認知力”最有效的方法。
通過高人的指點,普通人節省大量自我摸索的時間;以工作為例,找你的上級請教,上上級請教,他給你的反饋,總比你個人思考要深。
從找自我的“長期主義”使命維度來看,先提高認知力是核心要素之一,當認知力提升了,也就意味著自己開始考慮“邊際成本“效應的事情了。
2. 會不會成為“資產”
建立在長期主義之上,所做的一件事,它會不會未來變成“你的資產”非常重要;你應該聽過那句話——“時間花在哪里,自己就會成為怎么樣的人”。
作家采銅說過一段話叫做,決定長期投入一件事情,要有兩個維度去衡量,一是收益值,二是半衰期。
半衰期如果越長,收益衰減的速度就越慢;比如你花兩個小時見了一個朋友,聊的確實不錯,增加了彼此的感情,在以后的幾個月,甚至幾年里面,這個收益能處于你們之間。
在比如,你花一個月的時間閱讀了一本書,改變了自己的思維和認知問題,那么這就改變了自己的“收益”,它就會影響你之后人生中對待問題的方式和決策的方式。
那么什么是資產?
- 從公司角度,指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被企業擁有或者控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該資源在未來一定會給企業帶來某種直接或者間接現金等價物的流入。
- 從個人角度,自己投入的這件事情,隨著時間的拉長,它不會消失,并且每天投入幾個小時,經過周期的拉長,他能給自己帶來一筆不錯的收入或者等值的物品流入。
所以從長期主義角度思考,我們所做的一件事:第一種是高收益,長半衰期,第二種是低收益,長半衰期。
從長期資產角度看,想要成為“時間的朋友”,那么我們就要學會思考,篩選,一輩子空蕩的時間優先投入哪些事情。
少做哪些事情,不做哪些事情,哪些是必備的事情,哪些會形成資產,哪些會隨著的迭代而小時。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才能在時間的長河中,找到自己要做的事情,收獲高價值;而這些高價值,會形成“優勢積累效應”,從最初的一個小優勢,變成大優勢,最終會形成一種讓別人望塵莫及的效應。
五、寫在最后
長期主義者,會得到必然的成功,非長期主義者,會得到偶然的成功,然后在一次次概率事件下,歸于平庸。
找到長期想做的事,每天投入1%的不起眼的改變,5年后,量變就發生了質變;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這種改變不是漸進式,而是指數型增長。
作者:王智遠 公眾號ID:Z201440;思維躍進,獨立思考,不知名上市公司互聯網學者,每周佛系更新,這是一個幫你提升個人價值的地方。
本文由 @王智遠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快速連結:品牌行銷點點讚
GOOD485885CE4EED
CRM的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拆解方案(一)想懷雙胞胎有什麼辦法按摩治療耳朵發炎,疼痛時可點按這幾個穴位!記憶力衰退灸此穴,年輕人也適用(3個小方法)
留言列表